
馬國民(右)在工作中
□記者 孟硯岷
1月7日,午后的陽光照在檢修車間,寬闊平整的水泥地上,依次擺放著大型車床、銑床、鉆床。馬國民和工友在埋弧焊機工作臺上,對1200S型水泵葉輪磨損部位進行精細焊接。
當天,經(jīng)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牌,“馬國民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紅寺堡揚水管理處成立,這是寧夏水利首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上午參加授牌儀式,下午2時,37歲的馬國民又穿上那身洗得發(fā)白的亮藍色工裝站在油膩的車床前。
1998年,馬國民從寧夏水利學校畢業(yè)后來到籌建中的紅寺堡揚水管理處工作。
“看了檔案和成績,第一感覺就是他好學、勤奮,正是我們急需的好苗子!闭f起當年印象,該處副處長桂玉忠記憶猶新。
在紅一泵站報到后,馬國民認真拜師學習,刻苦鉆研業(yè)務。
“思路活,點子多,能吃苦”,馬國民的第一個師傅對他刮目相看,因為這個年輕的徒弟白天處理機電設備缺陷耐心細致,不放過絲毫隱患,晚上對照圖紙,想方設法搞革新。
紅寺堡揚水工程是寧夏裝機容量最大、揚程最高、輸水最遠、規(guī)模最大的電力提灌工程之一,擔負著70多萬畝的農(nóng)田灌溉和約20萬人的飲水任務,被譽為“寧夏中部干旱帶命脈”。
馬國民被安排擔任檢修隊隊長后,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同時,和工友們開展研究《高速電弧噴涂技術修復泵站大型電機和水泵軸研究與應用》水利科技項目,有效解決了水泵軸和電機軸的再利用問題,使用壽命延長了1.5倍以上,年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20余萬元,該項目獲得寧夏水利科技進步二等獎!1200S型離心水泵靜動平衡試驗研究》水利科技項目,有效解決了水泵修復后由于不平衡引起水泵較大振動的危害,項目獲寧夏水利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7年秋季,正值上水高峰期,海子塘1、2泵站突然停電。巡查發(fā)現(xiàn)原來是電線脫落造成的故障。深夜10點多,馬國民和同事爬上15米高的電線桿,用汽車燈光照明,經(jīng)過兩個小時緊張搶修,硬是把高壓電線復位。第二天,心有余悸的工友對馬國民豎起了大拇指:你完成了幾乎“絕對不能完成的任務”。
參加工作以來,馬國民共組織改造安裝機泵16臺套,更換出水蝶閥34臺,大修高壓電動機50臺次、110KV變壓器5臺次,發(fā)現(xiàn)機電設備安全隱患80多項、解決處理機電設備事故隱患百余次,提出機電運行管理和檢修設備合理化建議30多條,節(jié)約檢修資金近200萬元。
自治區(qū)技術能手稱號,水利部水利行業(yè)技術能手稱號,自治區(qū)青年崗位技術能手稱號,自治區(qū)先進工作者稱號,全國技術能手……馬國民“土專家”“土教授”的雅號在寧夏各大揚水單位不脛而走。
在25名職工組成的團隊里,白學鋒在馬國民手把手的培養(yǎng)下,成為寧夏“最美青工”;張寧子在其鼓勵下參加自學考試,成為寧夏大學電路與系統(tǒng)研究生。全國機電運行工技術能手、達標班組、水利廳“十大杰出青年”等佳績不斷涌現(xiàn)。
“一個人的先進不叫先進,一個人的成才不叫成才”,如今,一個目標裝在了馬國民心中:工作室將發(fā)揮好在專業(yè)上的輻射、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科學培養(yǎng)教育模式,打造寧夏乃至西北地區(qū)揚水機電檢修的科研平臺。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5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