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席晶
一路揪著心。
高速疾馳、擺渡車周轉、徒步慢行……隨著路上忙碌的人群越來越密集,終于那個災難之地就要到了。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蘇村上村,本來是一個青山連綿、薄云環(huán)繞的古樸山村,在9月28日17時30分許,遭遇了因強降雨引發(fā)的山體滑坡災害。巨大的山體呼嘯而下,吞沒了20余棟房屋,阻斷了流經(jīng)村莊的桃溪河,壅堵形成堰塞湖。
若不是這一場災難驟然而至,不會有這么多人匆匆背起行囊,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火速集結,在這個國慶長假里,搶險、救援、忙碌、奔波……給這個遭受滑坡災難的地方送來溫暖和希望。
載著國家防總專家組的擺渡車停在此次搶險救災指揮中樞——蘇村文化禮堂。這里既是災民安置點,也是各級領導、專家會商決策指揮中心,是部隊戰(zhàn)士、救援隊伍、醫(yī)護人員、志愿者、媒體等人員的營地。各種搶險救災的指令由這里下達到救災現(xiàn)場,最新的救援進展、災情統(tǒng)計從這里傳送到媒體,傳播給讀者……
趕出來迎接我們的,是事發(fā)當晚就緊急馳援的浙江省水利廳副廳長李銳。
簡短寒暄,直奔主題。這里是山體滑坡的老災害點,明朝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大的滑坡,住在這里的主要是宋朝文人蘇轍的后裔,對滑坡地質災害并不陌生。這次主要是因為臺風鲇魚帶來的降強雨造成的,已經(jīng)造成死亡和失蹤27人。目前的一大難題是:堰塞湖體量多大?有沒有潰決風險?如何處置?
早一點弄清楚情況,就多一分安全把握。
戴上安全帽,穿上雨靴,由國家防辦、太湖流域管理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組成的國家防總專家組在組長王磊的帶領下,緊隨李銳,通過民兵把守的小橋,向堰塞湖進發(fā)。
橋下的桃源溪混濁而湍急。向上游望去,一座巨大的堰塞體橫亙在河道中央,被擠占了通道的水流滲入右岸道路,瀑布般匯入溪中。而這起災難的禍首,堰塞體北面的一座高山上,泥土碎石鋪陳在植被茂盛的山間,仿佛一道巨大的傷疤,赫然懸掛在青山之上。
腳下越來越泥濘難行——湍急的水流,深及小腿的淤泥,亂石嶙峋……
約40萬立方米的滑坡體涌進河道形成了約25米高的堰塞體。大大小小的塊石裹著新鮮的泥土混亂叉著,石塊尖銳,結構松散,加之雨后濕滑,每一步都有摔跤、磕碰的危險。這些都難不倒常年在野外勘測或應急處置災害的水利專家,他們個個是攀爬能手。記者扛著相機,手腳并用,勉強能拍到他們的背影。
爬到頂端回頭望去,武警水電、交通、消防等部隊戰(zhàn)士正開著挖掘機,在右岸緊張搜救,一些社會救援組織也在堰塞體上仔細搜尋。巨石之上,每一個小小的身影,都跳動著一顆火熱的心。
忍著腳痛,咬緊牙關,再爬過一段下坡路,終于看到堰塞湖了。水利專家忙著觀測流量、查看水流、估算庫容、拍照記錄。平靜的水面之上,露出凌亂的樹冠和藍色的屋頂,加上岸邊一輛被擠壓變形的汽車,展示著災難瞬間留下的一片狼藉。
李銳介紹說,堰塞湖大約100萬立方米,如不及時處置,將威脅到下游數(shù)萬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帶著最新的數(shù)據(jù)和評估判定,水利專家返回搶險救災指揮部,會商、研討、計算、演練、匯報,直到深夜。
跟隨國家防總專家組返回駐地,山路上漆黑一片,沒有一絲光亮,等待著擺渡車趕來,結束疲憊的行程。我們的身后,水利搶險救災指揮部里,仍然燈火通明,肯定又是一個無眠之夜。堅守的水利專家,來自浙江省水利廳、省防辦、水文局、設計院、水科院,麗水市水利局,遂昌縣水利局……他們還將一遍遍往返于我們所攀爬的堰塞體,一次次測量水位和流量數(shù)據(jù),運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為搜救決策和堰塞湖處置提供一手數(shù)據(jù)和決策建議。
10月9日中午,記者從蘇村水利搶險救災指揮部獲悉,在堰塞體滲漏、導流槽排泄、大型泵車抽排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截至上午10時,堰塞湖水位較最高水位下降了9.35米,約100萬立方米的堰塞湖剩余約4.13萬立方米,堰塞湖搶險救災成效顯著。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