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人一级片,日韩视频第一页,成人免费久久网,三男一女互舔高潮视频,一本色道综合久久欧美日韩精品,国产精品探花在线播放,日韩免费成人在线

國務院新聞辦審批具備新聞登載業(yè)務資質的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1012006022
  首頁 -> 正文


七日,我們傾聽江源的脈搏(下)
——長江科學院2014年江源科考紀事

風吹草低見牛羊

科考人員查看地圖


耗牛母子


水從草下的土壤中滲出


質樸的藏族女童


高原雄鷹


當曲源頭

  □記者 高立洪 文/圖

  挺進當曲源頭,穿越查旦濕地

  到了海拔4900米的“當曲4”,大家的身體也達到了所能承受的極限。然而,在支流多朝能,我竟忘記了頭疼,喘息著走到河邊,走進沼澤濕地,用鏡頭記錄著這里的一切。

  21日早上7點,經歷了一夜“折騰”的科考隊員,都按時起了床。虛弱的大家緩緩走路,打個照面,也不說話,只是相互微笑,就算問好了。

  查旦的早上,天有些冷,人們都穿上了棉衣。住所之外,3個勤快的女人正彎著腰,仔細地找尋著地上的牦牛糞便,然后用手捧起來,放進一輛推車中,送到不遠處,攤開晾曬。昨夜,牦牛被集中趕到這里過夜,今天一大早,牦牛又被趕去吃草去了,留下了牦牛糞便。3個女人勞作時,一個女童,流著鼻涕,緊隨年輕媽媽的身后,寸步不離。

  江源地區(qū),海拔很高,許多地方不見樹木,只有草地。因此,在牧民家中,牛糞就成為一種極好的燃料,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面對相機鏡頭,她們善意微笑,大方干活。這就是她們每日的勞作和生活,原始,卻低碳、綠色。她們以此為榮,并因此而生活充實。出發(fā)前,我取出隨身攜帶的費列羅,送給女童。她怯生生地伸出小手,接過了這鐘或許她此前未曾吃過的甜物,目送著我們上車離去。

  今天,我們要深入當曲源頭考察。從地圖上看,駐地離源頭并不遠,但要上源頭,就要上高山,下河谷,穿濕地,過河流,穿過大片無人區(qū)。而江源多變的天氣,又會給科考帶來無法預知的困難。

  唐古拉山脈孕育了沱沱河和當曲。沱沱河發(fā)源于姜根迪如冰川,全長346公里,為長江正源。而當曲發(fā)源于唐古拉山脈東段山麓、青藏高原最大的一片沼澤,這片沼澤是長江源頭降水量最多的區(qū)域。得到豐富水源補給的當曲,得以成為長江三大源流中水量最大的河流,水量竟是沱沱河的數倍。2012年,我曾去沱沱河和長江北源楚瑪爾河,三河對比之下,情形大抵如此。

  在濕地內的簡易土路上,車搖晃著緩慢前行。車窗外,除了水泊,就是草地,沒有一點裸露的土地。而草地亦是花海,漂亮的小花,長在草地中間,映入眼簾,不僅帶給人以美感,而且舒緩了人們疲勞的身心。

  穿過濕地,我們沿著路,下坡上坡。這里水多,即便在山坡上,也是一汪一汪的水,被草地包圍著,形成一個個形狀各異的水泊。見此,我不由得想起了云南哈尼梯田,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哈尼梯田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這里卻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些坡地上沼澤濕地里的水,或地面相通,或地下相連,或匯入小溪,或存于水泊。

  車隊繼續(xù)前進。一會兒穿過一片干燥、平坦、滿是砂石的路面,上下顛簸,左右搖晃;一會兒走進小河,在河水流淌的河道里前行,把清清的河水攪得渾黃;一會兒又橫穿小河,濺起水浪后,走上河岸,經過白塔和經幡;一會兒又經過一段濕滑陡峻的山坡,司機師傅下車給輪胎加上助力裝置,在嗚嗚的馬達聲中,牛頭車碾過滲著水的泥土,奮力地前行,爬上了一座海拔4950米的山坡。

  達英告訴我們,牧民稱這座山為昂哇吉,是當地18座寶山中的一座。讓科考隊員興奮的是,站在這座山上,可以看到長江與怒江的分水嶺——唐古拉山脈,長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安納貢日山。

  下山,留下大部人馬在“當曲3”科考,我們向“當曲4”挺進!爱斍4”海拔4900米,位于雜多縣結多鄉(xiāng),距離當曲源頭已不足10公里。前面已不見了路,隊員們的身體也達到了極限。在支流多朝能河邊,隊長郭熙靈一邊取水樣,一邊與達英探討當曲源頭的一些問題。置身其間,我竟忘記了頭疼,喘息著走到河邊,走進沼澤濕地,用鏡頭記錄著這里的一切。

  這里就是人間仙境!

  正值下午1點半,太陽卻沒有往日那般燦爛,天上厚重的云遮住了太陽的光輝,也仿佛要把整塊濕地罩;不遠處,唐古拉山上殘雪依然可見;河流在沼澤低處流淌,時而露出草地,時而不知去向,卻又在不遠處露出白色水面,在草地上觀河,目光所及,只是幾塊明亮的水面;河道之外,便是平坦的沼澤地,除了大片草地外,還有一個個水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如一面面鏡子,鑲嵌在草原上;在這靜謐之處,牦牛有的安靜地吃草,有的趴在草地上享受午后的時光;沼澤連接著起伏山丘,在山丘腳下,就是牧民的帳篷。

  走在長江源頭的這片濕地里,就如行走于梅花樁上,腳踏在水泊邊的草上,保持好平衡,即便在沼澤深處,也無任何問題;即便不小心滑入水中,也無任何危險,水就是淺淺的一灣,只是水有些許寒涼罷了。 

  走出水泊密布的沼澤,來到一塊地勢略高的地方,我和達英將相機對準了一對臥地相依的牦牛母子。有意思的是,我們靠近一步,母親便起身帶著孩子遠離一步,而孩子則往母親身后躲藏,與我們捉起了迷藏。在當曲源頭,我與牦牛捉起迷藏,實在太有趣了。

  這次實地考察,讓我們目睹了多能朝與且曲匯合情況。兩條支流在這里交匯后,形成當曲。通過比照衛(wèi)星圖,觀測兩條支流的水量,我們驗證了之前科考得出的一些新結論。

  這次科考隊,創(chuàng)造了水利科研人員當曲源頭科考的歷史。對于我而言,此次能到達距離源頭不到10公里的沼澤濕地,能在海拔4900米的地方,能在身體虛弱、頭疼咳嗽情況下,在濕地中穿行,堅持工作1個多小時,可以說,也挑戰(zhàn)了自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歷史紀錄。

  帶著發(fā)現,帶著興奮之情,也帶著頭痛的感覺,我們要趕回查旦鄉(xiāng)駐地。具有探險精神的科考隊員們,沒有走回頭路,而是沿著當曲,穿越沒有任何道路的查旦濕地核心區(qū)。

  兩輛車組成的小車隊,穿過當曲,在當曲河邊的一戶牧民家停留。牧民家的黑色氈房就搭在草地上,房前有一輛白色吉普車,一根繩子上曬著衣物,地上晾著做好的奶干,生活原始而自在。這家的男主人年齡不大,卻已是6個孩子的父親了,除了最大的孩子在雜多縣城讀書外,其他5個孩子都在父母身邊。見了我們,孩子們好奇地看著我們,露出了害羞的神情。待我們告別這家牧民時,一家人將頭伸出帳篷,向我們道別。沒有話語卻勝過千言萬語,她們臉上純潔的微笑,讓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感到了溫暖。

  告別牧民,我們跨越當曲,沿河前行。前面依舊沒有路,只有濕地。兩輛越野車,三過當曲河支流,在河邊被陷泥潭,在山坡上顛簸前行,在沼澤地上碾出泥路,從旱獺家旁經過,在鷹巡視的草地輾轉。這一行,在讓我們感到緊張刺激的同時,更讓我們領略了河流之美、濕地之美,感受到了保護這塊濕地的重要性。

  在即將走出無路的濕地、走上簡易土路前,兩輛車停下來,在一番緊張的跋涉后,司機已經有些累了;隊員們也下了車,躺在一處地勢稍高的干草地上,回味著剛剛經歷的一切,稍稍平復一下緊張激動的心情。

  隨后得知,夏吾多杰如此安排,是頗有些用意的。作為一名康巴漢子,作為一名資深高山向導,他對此次科考探險,對保護江源這塊土地,有著更多期盼:“長江源頭的查旦濕地這么美,對長江這么重要,卻沒有被國家納入保護范圍,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將查旦濕地列入保護區(qū),以保護好長江源頭這塊美麗的濕地!

  到尕納松多看扎曲支流涇渭分明

  路上,我們第一次近觀了兀立山頭的鷹,也看到一些牦牛在山峁上走動,尋找著青草,看到牧民趕牦牛過河的場景,看到藏族小同學冒雨趕路的情形。路上的一切,與在長江流域的所見有很大不同。這一幕幕場景,出乎我對瀾滄江源頭的意料,興奮淹沒了高原缺氧給身體帶來的不適

  7月22日早上,帶著對查旦刻骨銘心的記憶,帶著心中對瀾滄江源的無限向往,我們向莫云鄉(xiāng)、向扎那曲進發(fā)。

  2012年,我參加了長江科學院江源科考,對瀾滄江源頭扎曲并不陌生。此次,要考察扎曲上游的兩條河流——扎那曲和扎阿曲,意味著我們又向瀾滄江源頭邁近了一步。走過一座海拔4970米的山之后,科考隊員告別長江流域,再次來到瀾滄江流域。

  簡易路坑坑洼洼,卻好于當曲的路。往北行進50公里,車隊停下來,科考隊員進行科考。這里海拔4504米,下面就是扎那曲。一眼望去,河面寬闊,水流分為幾股,靠近山坡的河岸,崩塌嚴重;河水渾濁,水量不大,一群黑色牦牛剛剛穿過河流,爬上河岸,穿過公路,到山坡上吃草——讓人想起了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中角馬過河的畫面。河對岸是一片綠色草地,草地延伸至山坡,山坡下就是莫云鄉(xiāng)駐地幫固行達。距縣城102公里。當年,西方探險家考察扎那曲,就住在河對岸的莫云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天剛下過雨,地面濕滑。山坡上可見一些細小的沖溝,小股水流正流到扎那曲中;靠近山坡一側的道路旁,一些草皮已滑塌下來,形成了一個自然剖面,可見草的根系。水從草下的土壤中滲出,形成小溪流。透過這個剖面,草地蓄水保土、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一覽無余。從大處說,在江源地區(qū),草是生物鏈中的生產者,是生態(tài)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系江源生態(tài)系統健康方面,草無疑具有主導作用,因此,保護草原,怎么強調也不過分。

  考察結束后,車隊通過一座大橋,來到河流右岸,一路往東北行進,領略了扎那曲流域山水的不同。沿途,山峁起伏,似黃土高原梁峁區(qū)。山峁是紅色的,一些山峁上,草長得稀稀落落;一些山峁竟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山峁上沖溝發(fā)育,溝谷灘地里泥沙大量淤積。沿途大小河流,河水皆近乎紅色,十分渾濁。沿途少見牦牛,大概與山大草地少、水土流失有些關聯。

  路上,我們第一次近觀了兀立山頭的鷹,也看到一些牦牛在山峁上走動,尋找著青草,看到牧民趕牦牛過河的場景,看到藏族小同學冒雨趕路的情形。路上的一切,與在長江流域的所見有很大不同。這一幕一幕的場景,出乎我對瀾滄江源頭的意料,興奮淹沒了高原缺氧給身體帶來的不適。

  路過莫云鄉(xiāng)結繞村,車隊一路向東,奔向扎那曲與扎阿曲匯合的尕納松多。途中,在一個山腰上,車隊再次停留。站在山上,我們不僅目睹了峽谷中的扎那曲,還發(fā)現了山坡上的泉眼。水流從泉眼中冒出來,流到深谷中的扎那曲。日久天長,泉水流過的山坡上,積淀下了水中的物質,在巖石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覆蓋層,可謂奇觀。

  扎那曲,藏語意為“紅色的河”;扎阿曲,則是 “白色的河”。此前,對扎那曲這條紅色的河流,我已經領略。在此,我又目睹了扎阿曲河水的顏色——白色。兩條河匯合前,可謂涇渭分明。匯合后,紅色遮蓋了白色,扎曲河水由此成了紅色。此后,扎曲向東南流去。 

  扎阿曲位于雜多縣扎青鄉(xiāng)境內,是瀾滄江正源;至于源頭,一說為吉富山,一說為拉賽貢瑪,而兩個源頭僅一山之隔,相距6公里左右。

  在扎阿曲岸邊的草原上,矗立著一座白塔,附近是經幡和瑪尼石。這讓尕納松多,讓流淌的扎阿曲,多少充滿了一些文化味道和宗教氣息。

  丹瑪·達英告訴我,瀾滄江有一個文化源,同樣位于扎阿曲上,源頭為“扎西乞瓦”。藏語“扎西乞瓦”,意為“吉祥如意的泉水”,這處泉眼形成了一個面積百余平方米的湖泊。相傳,五世達賴喇嘛時代,雜多藏族部落邀請達賴到雜多,尋找扎曲河源頭,后來五世達賴喇嘛確定“扎西乞瓦”泉眼為扎曲河源頭。

  隊員們對扎阿曲和扎曲進行觀測、取樣,立碑紀念,完成科考任務。在雜多的科考,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在雜多縣城晚餐時,丹瑪·達英用《格薩爾王》的說唱方式,為我們現場說唱了一段此次江源科考的經歷和收獲。他在說唱中,梳理了科考隊員此行經過的高山大河,祝賀科考取得圓滿成功,希望下次再來江源。聽了現場說唱,隊員們都非常感動。

  7月23日,我們前往囊謙香達,再觀扎曲,又看瀾滄江;回返玉樹,再遇巴塘河,又穿結古鎮(zhèn)。24日,經過黃河源頭,領略星星海和鄂陵湖之美,感受源頭黃河清澈與柔美,帶著不舍,離開三江源。但,江源之行,永遠留在了記憶深處。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5年3月26日

高立洪
責任編輯:段玲玲


相關新聞:




  
最新更新


 
圖片報道


主辦:中國水利報社 設計制作/維護管理:北京激浪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編輯部電話:010-63205285,010-62980955 業(yè)務聯系:010-63205284

京ICP備1104231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085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