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wǎng)站2月11日訊 倍受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建設終于從夢想走進現(xiàn)實。2月11日8時,桂林市川江水庫開啟補水模式,正式開始向漓江補水,補水流量為15立方米每秒,這標志著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三大水庫”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漓江是桂林市的母親河,被譽為15個最值得一去的全球最美河流。然而,由于漓江屬山區(qū)雨源型河流,水位存在著暴漲暴落的特點,再加上流域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每年的3-8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 9-翌年2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20%),每年汛期,市區(qū)解放橋、漓江橋等江段常常是“水漫金山”,路可行船。枯水期漓江則變成“漓溝”,水枯見底,卵石裸露,“百里畫廊”有時只剩下幾公里。
為解決漓江豐枯季節(jié)嚴重不均的“水多、水少”問題,桂林市在漓江上游修建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工程包括川江水庫、小溶江水庫和斧子口水庫。三座水庫和已建的青獅潭水庫、思安江水庫總庫容11.267億立方米,集雨面積131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23.176億立方米,可控制漓江上游43%以上的集雨面積,可攔截漓江上游51%以上的降雨來水,每年枯水期可為漓江提供4.3億立方米生態(tài)旅游用水,能使桂林市的防洪標準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一遇,使漓江桂林斷面河道枯水期流量補充到60立方米每秒。屆時,將從根本上解除漓江“水困”尷尬。
近年來,在歷屆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補水樞紐工程“三大水庫”建設扎實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14年底,第一個建成的川江水庫正式下閘蓄水,并可以發(fā)揮效益。緊隨其后的小溶江水庫主體大壩工程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溢流壩段交通橋施工及金屬結(jié)構(gòu)、機電設備安裝。斧子口水庫大壩基礎開挖全部完成,右岸砼已澆筑到196米高程。
目前,川江水庫水位為272.63米,蓄水8670萬立方米。根據(jù)去冬今春枯水期漓江補水調(diào)度計劃安排,川江水庫從2月11日開始,正式接替先期向漓江補水的青獅潭水庫、思安江水庫開始向漓江補水,以確保今春漓江通航安全。
來源:中國水利網(wǎng)站 2015年2月11日